截至2023年4月29日,滬市主板1689家上市公司(除交大昂立外)全部完成2022年年度報告披露。數據顯示,在黨中央、國務院穩經濟一攬子措施的有力支持下,滬市主板公司積極應對多重復雜因素影響,生產經營展現較強韌性,修復態勢不斷鞏固。
一、經營業績頂住壓力實現正增長
2022年,滬市主板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50.55萬億元,同比增長6%;凈利潤4.16萬億元,同比增長2%;扣非后凈利潤3.95萬億元,同比增長3%。相較2019年,3項經營指標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8%、6%和7%,上市公司經營質量持續穩步提升。2022年上下半年,營收同比增幅分別為9%、5%,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6%、-2%,上半年保持較快增速,下半年增速雖有所回落,但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2023年第一季度,滬市主板整體業績重拾上升通道,凈利潤同比增長5%。
分結構看,營收方面,6成公司營收擴大,3成公司營收超百億。凈利潤方面,超8成公司實現盈利,近5成公司實現利潤增長;311家公司發生虧損,虧損面較上年增加109家。分所有制看,國有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1.91萬億元、凈利潤3.7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4%。其中,國務院國資委下屬央企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1%、14%,增長勢頭更為強勁。民企方面,全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8.65萬億元,同比增長5%,實現凈利潤4328億元,同比下滑12%。
實體類上市公司展現出更為良好的高質量發展勢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1.25萬億元、凈利潤1.90萬億元、扣非后凈利潤1.7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3%、5%,3項指標增速均高于滬市主板整體水平;實現經營性現金凈流入3.91萬億元,同比增長2%,覆蓋2倍利潤規模,體現較強的經營造血能力;總資產周轉率0.70次,較上年有所提升,資產負債率59.73%,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
在大盤整體調整的情況下,一批科技硬實力突出的頭部公司實現市值攀升,滬市主板結構實現優化。截至目前,滬市主板千億以上市值公司近一年、近3年分別凈增加8家、28家,百億以上市值公司分別凈增加81家、184家。其中,以電力設備、國防軍工、醫藥生物、通信、交運等行業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估值提升較為明顯,近3年千億以上市值公司家數由17家提升至33家,比重由29%提升至38%,百億以上市值公司家數由240家提升至342家,同比增長43%,比重提升至50%。
二、穩經濟、穩就業作用凸顯
2022年,滬市主板公司繼續發揮大盤藍籌在穩經濟方面的關鍵性作用,全部營業收入占GDP比重超4成,實體類公司營收增速和凈利潤增速分別較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高出2.4個、6.7個百分點。穩經濟進一步帶動穩就業。截至年末,滬市主板公司合計容納就業1691萬人,較去年增加18萬人,其中近300家公司員工總數超1萬人。以GDP占比測算,間接帶動就業人口在2億人以上,占全國就業人口比重近3成。全年合計支付職工薪酬4.14萬億元,同比增長7%。
與業績穩定增長相呼應,一批關乎國計民生的支柱型公司全力穩固經濟大局,有力支持糧食、能源、運輸、醫療等重要基礎民生。糧食供應方面,北大荒全年播種面積1043萬畝,糧豆總產實現新突破,總產達607萬噸;蘇墾農發全年糧食總產126萬噸,超額完成目標;養殖企業巨星農牧、神農集團、新五豐全年生豬銷售量合計425萬頭,同比增長85%。能源供應方面,五大火電龍頭全年發電量合計超1.46萬億千瓦時;10余家燃氣企業天然氣供銷量合計約645億立方米;中國神華、陜西煤業、兗礦能源、中煤能源商品煤產量合計6.9億噸,同比增長3%;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油氣當量產量合計2798百萬桶,同比增長5%。物流運輸方面,京滬高鐵本線列車全年運送旅客1723萬人次,大秦鐵路貨物發送量6.8億噸;圓通速遞、德邦股份全年快遞業務合計完成量182億件,同比增長6%。醫療保障方面,在帶量采購、醫保目錄談判工作的帶動下,醫藥公司積極控費降價、惠民讓利,化藥、中藥公司費用率壓降1.76個百分點。
三、產業鏈、供應鏈展現協同發展良好格局
滬市主板匯集了一批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優質藍籌企業,有力帶動相關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以新型基礎設施為例,以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為代表的新基建,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強大消費市場,逐漸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滬市主板三大通信運營公司以5G基站為基點,輻射了整條從系統設備到手機芯片再到終端設備的、具備完整性和競爭力的本土移動通信產業鏈,合計凈利潤增速12%。作為目前世界能級最高的輸電技術,特高壓產業鏈中,國電南瑞、中國西電、平高電氣、四方股份等公司精耕主要核心零部件環節,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4%、14%、200%、20%。軌交方面,軌交施工領域龍頭中國鐵建、鐵路裝備龍頭中國中車占據絕對份額,凈利潤同比增長8%、13%,帶動從零部件、整車制造到其他配套基建環節的協同發展。
受益于新能源格局加速布局,滬市主板公司從上中游光伏設備、到下游光伏發電企業,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全覆蓋”。主要光伏發電公司全年合計完成發電量約50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帶動全產業鏈業績攀升,產業鏈整體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增長81%、102%。產業鏈協同發展催生出一批龍頭企業。上游硅料龍頭通威股份的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增長120%、217%;上中游單晶硅龍頭隆基綠能的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增長60%、63%;下游浙江新能的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增長42%、12%。
在穩增長、促消費的政策驅動下,滬市主板由89家汽車零部件、16家整車企業組成的汽車產業鏈扛住多重挑戰,展現發展潛力。頭部車企長城汽車、廣汽集團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3%、10%。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進入高速發展期,由此帶來的增量環節配置,使汽車零部件公司廣泛受益。福耀玻璃、旭升集團等一批實力強勁的零部件龍頭企業分別實現凈利潤增長51%、70%。汽車產業鏈資源集聚的同時,也發揮細分行業外溢效應,新能源汽車帶動半導體等相關產業實現聯動增長。其中,IGBT龍頭斯達半導新能源業務快速放量,凈利潤同比增長105%,連續兩年實現業績翻倍增長。
四、高端制造增速強勁,房地產出現企穩跡象
滬市主板以軌交裝備、航天航空裝備、通信設備、新能源電力設備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已成為經濟發展驅動力。軌交設備、工控設備、能源重型設備、航空航天裝備產品附加值明顯提升,凈利潤同比增長9%、12%、19%、17%。在數字經濟發展浪潮下,通信線纜鋪設加快推進,通信設備凈利潤同比增長113%。與此同時,光伏設備、電網設備受益于能源結構調整,凈利潤分別增長117%、59%,新能源消納也推動儲能設備企業提質增效。南網儲能聚焦抽水蓄能的技術攻關,凈利潤同比增長33%。
房地產行業業績筑底,經營情況出現邊際改善。2022年,滬市主板房企的業績整體承壓,營收同比下降9%、凈利潤出現虧損。從杠桿情況看,剔除預收賬款后資產負債率平均值為71%,較上年基本持平。2023年以來,金融支持房地產行業健康平穩發展“三支箭”政策持續發力,銷售端出現明顯反彈。保利發展、金地集團等大型房企銷售簽約面積分別同比增長14%、33%,2023年第一季度,房企凈利潤同比略有增長,環比2022年第四季度實現轉正??傮w看,滬市房企融資環境得到改善,投資意愿出現邊際修復,行業底部逐漸形成,景氣度正在逐步恢復。
五、消費景氣度持續提升,固定資產投資步入擴張區間
伴隨各項擴大內需政策漸次落地見效,消費潛力漸進釋放。2022年,滬市主板消費板塊呈現明顯復蘇態勢。必選消費方面,食品飲料業凈利潤同比增長11%,農林牧漁業凈利潤同比增幅達50%??蛇x消費方面,消費需求不斷釋放,家用電器、建筑裝飾全年凈利潤增幅分別為21%、8%,促消費政策效果持續顯現。值得一提的是,滬市主板一批生產性服務企業保持較快增長,郵政業、裝卸搬運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03%、19%、48%,對消費復蘇形成了有力支撐。
在市場信心持續修復的過程中,固定資產投資亦步入擴張區間。2022年,滬市主板實體公司購建長期資產支出合計2.76萬億元,同比增長7%。其中,制造業增幅達18%,化工、電氣機械、汽車表現較為突出,同比分別增長37%、24%、22%。同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中國建筑、中國鐵建、中國中鐵等9大龍頭基建公司全年新簽訂單合超15萬億元,同比增幅超14%。2023年第一季度,滬市主板實體公司購建長期資產支出增幅達9%,龍頭基建公司新簽訂單增幅達15%,投資保持較快增速。
六、科技創新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2022年,滬市主板公司堅定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體類公司合計研發投入8412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中國建筑、中國石油、中國移動、中國中車、長城汽車等19家公司研發投入超百億元,96家公司研發強度超過10%,主要集中在醫藥生物、計算機、電子、通信行業。大額研發投入為相關公司帶來不俗的市場表現。截至2022年年末,研發投入金額超1億元且研發強度超5%的高研發投入公司平均市盈率、市凈率分別達46倍、3.59倍,高于其他公司36倍、3.15倍的平均估值水平,研發創新實力已成為支撐企業市場價值的關鍵要素。
隨著科技研發不斷深入,各產業轉型升級換擋提速,新興動能日益提升。一方面,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速,三大運營商移動用戶5G滲透率突破60%,云業務均實現同比翻倍增長,為全社會多產業數字化提供技術保障;工業企業智能化布局更加深入,中遠??仄煜录b箱碼頭“全流程自動化升級改造項目”全面投產運營,中鐵工業研制的世界首臺樁梁一體造橋機“共工號”成功實現了從工廠化預制到智能化架設的新型橋梁建造模式。另一方面,新技術突破持續涌現,中國海油年內完成國內首套深水水下油氣生產系統應用,在深海油氣開發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打破了境外企業的技術壟斷;新能源領域亦頻頻出現技術革新,光伏龍頭隆基綠能自主研發的硅異質結電池轉換效率達26.81%,東方電氣新型儲能裝備研制成功,建成全球首個“二氧化碳+飛輪”儲能示范項目。
七、對外貿易保持穩定,外資保持凈流入
2022年,穩外貿政策持續發力,滬市主板公司對外貿易實現較快增長。港口數據顯示,上港集團、寧波港、青島港等三大港口運營公司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22億噸,同比增長3%;集裝箱吞吐量11475萬標箱,同比增長6%。956家披露海外業務收入的企業在境外創收6.24萬億元,同比增長20%,創利5919億元,同比增長23%。一批公司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海外業務持續發展壯大。上汽集團海外市場銷量達到102萬輛,同比增長46%,創歷史新高;國機重裝投資運營的柬埔寨達岱水電站年發電12億度,碳減排57萬噸,為完善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民生做出了貢獻。一批滬市公司依托扎實的核心技術積累實現產品出海、技術出海。萬華化學堅持自主創新,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MDI制造商,市占率達27%,全年海外業務收入突破800億元,凈利潤破百億;隆基綠能深耕光伏行業,全年單晶硅片出貨量達85GW,連續3年位列全球出貨量第一。
伴隨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實現新突破,外資保持對境內市場高關注度。一方面,境內資本市場對于境外資本的吸引力不減。2022年末,滬市主板以滬港通、QFII、RQFII為代表的外資持倉規模達1.64萬億元,全年外資凈買入合計約928億元,外資增持公司數量達892家。另一方面,滬市主板公司積極拓展境外融資渠道。2022年,共有19家滬市主板公司合計發行海外債1621億元;16家滬市主板公司披露發行GDR公告,明陽智能、杉杉股份、科達制造和健康元等公司先后完成GDR發行并分別在英國和瑞士成功上市,共募集資金13億美元,起到了積極的引領示范作用,“走出去”步伐穩步加快。
八、直接融資保持穩定,并購重組推動優化產業布局
2022年,滬市股票、債券市場持續發揮積極作用,為滬市主板公司融資提供保障。首發融資方面,全年新增上市公司合計31家,融資規模1068億元;再融資方面,全年非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合計104家,融資規模2706億元,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公司合計54家,融資規模1361億元;債券融資方面,上交所債券市場全年為滬市主板實體公司發債融資規模約3020億元。在多元融資渠道的有力支撐下,滬市主板實體公司融資規模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合計融資12.95萬億元,同比增長6%,其中直接融資金額1.32萬億元。
與此同時,滬市主板公司有效利用資本市場做優做強。2022年,滬市主板公司共計披露56單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合計交易金額2366億元。傳統產業通過并購重組積極布局新業態,高端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重組標的占比約23%。同時,多家央企集團公司加快資源整合步伐,通過重組改善經營效率。如,中航電子吸收合并中航機電,實現航空電子系統和航空機電系統的深度融合;中國建材旗下的寧夏建材和祁連山分別通過資產出售和置換方式調整各板塊業務,推動“兩材重組”后的業務整合并解決同業競爭問題。
九、現金分紅大幅創新高,增持回購成為穩定市場重要手段
2022年,滬市主板公司持續用真金白銀將發展成果惠及廣大投資者,全年共有1194家公司推出分紅方案,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數的87%,現金分紅總額1.67萬億元,同比增長13%。具體來看,分紅金額方面,161家公司派現10億元以上,26家派現100億元以上。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移動現金分紅總額分別為1082億元、973億元和821億元。分紅比例方面,864家公司現金分紅比例超過30%,占比72%,287家公司分紅比例超50%,635家公司連續3年分紅比例超30%。股息率方面,以整體法下的年末收盤價為基準,2022年平均股息率3.6%,較上年增長0.5個百分點。其中,113家公司股息率超過5%,34家公司連續3年股息率穩超5%,現金分紅的市場文化日益濃厚。
回購增持保持高位,成為上市公司提振市場信心的重要手段。2022年,滬市主板公司新增披露回購計劃174家次,擬回購金額上限合計逾679億元,新增計劃實施金額合計約348億元。其中,中國平安、寶鋼股份、中國聯通、中國石化等11家公司回購斥資超10億元。增持方面,全年新增重要股東增持計劃129家次,擬增持金額上限合計超342億元。中國移動、上汽集團、貴州茅臺、恒力石化等行業龍頭公司大股東紛紛實施大額增持,體現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和長期價值的信心。從效果來看,回購增持信息對公司股價起到了有效提振,在公告發布后的5個、10個交易日,公司股價相對大盤的累計漲幅偏離度均值分別達1.7%、2.1%。近7成公司在公告發布后的下一個交易日股價上漲,平均漲幅3.2%。
十、綠色發展成效顯著,ESG理念助力鄉村振興
2022年,滬市主板公司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年有870余家公司披露ESG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或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數量再創歷史新高。超1300家公司建立環境保護相關機制,報告期內投入資金合計近1500億元,超1200家公司積極采取減碳措施,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當量超8億噸?;?、裝備、汽車等工業行業減碳降碳取得明顯成效。中國化學優化綠色生產流程,能源消耗總量60.37萬噸標準煤,同比減少9%;中國中車研發綠色生產裝備,節省底漆用量約30%;廣汽集團、上汽集團等五大乘用車企業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約170萬輛,同比增長57%。此外,綠色金融亦發揮了積極作用,2022年滬市債券市場共發行綠色債券752億元,同比增長9%。
滬市主板公司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與所處行業的特點,積極推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助力實現鄉村振興。年度報告顯示,約有750家公司深入扶貧一線,合計投入近800億元,通過資金幫扶、消費幫扶、產業幫扶、就業幫扶、人才振興等多種舉措,促進當地產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在這之中,各行業龍頭公司各施所長,中國聯通在定點幫扶地區選派幫扶干部1552人,投入無償幫扶資金2.3億元;東航物流為雙江、滄源兩地提供520噸免費航空運力額度,無償運輸8021件物資;中國建筑建立清華大學鄉村振興遠程教學站,為基層干部、鄉村振興帶頭人、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提供線上培訓15.6萬人次。
十一、常態化退市格局更趨穩固,上市公司風險呈現收斂態勢
2023年年初以來,已有11家公司鎖定終止上市。其中,4家公司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3家公司預計重大違法退市,4家公司2022年年度報告披露后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此外,還有17家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其中,觸及“營業收入+凈利潤”組合指標、凈資產為負、審計意見類型觸及*ST的分別有6家、9家和5家,3家公司同時觸及多項情形??傮w來看,多元化退市制度彰顯威力,退市漸趨常態化,優勝劣汰機制更趨穩固。
另一方面,滬市主板公司在鞏固現有化解成果的基礎上,各項風險實現進一步收斂。清欠解保方面,截至年末仍存在占用擔保公司17家,較上年末減少13家,占用擔保余額合計122億元,較上年末下降55%。股票質押方面,年內股票質押總市值減少3762億元,下降22%,合計待償還余額減少431億元,下降6%,質押規模持續收斂;大股東質押比例超過80%的高比例質押公司家數年內繼續減少約3成,存量僅占滬市公司總數的2%。
十二、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加速修復拐點已現,向好態勢持續鞏固
2023年第一季度,穩增長政策持續顯效,市場需求回暖,積極變化有所增多。滬市主板公司第一季度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2.16萬億元,凈利潤1.2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5%。
具體而言,前期調整幅度較深的接觸消費類行業第一季度實現加速回暖,住宿餐飲、旅游、影視院線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85%、139%、200%;主要消費產品(如食品飲料、家用電器等)增速較上年第四季度有所加快,同比增速分別加快10個和4個百分點。部分前期虧損行業實現明顯扭虧,航空運輸業第一季度虧損額72億元,較上年同期收窄178億元,較上年第四季度收窄302億元;鋼鐵行業第一季度實現盈利22億元,環比上年第四季度實現扭虧,邊際改善較為明顯。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共有288家公司發生虧損,虧損額合計280億元,虧損家數、金額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顯示出上市公司生產經營已步入整體性好轉軌道。
總體看,2023年經濟預計延續復蘇進程,市場需求正在逐步恢復。第一季度滬市主板公司開局良好,回升向好態勢得到持續鞏固。